首页>专题专栏>十四项举措>概况

“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14项合作举措介绍

发布日期: 2024-07-01来源: 【字体: 打印 关闭本页

  背景与总体要求
  2023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审定批准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14项合作举措(以下简称14项合作举措),支持共建国家提升防灾救援能力,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注入强大动能,为合作机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11月16日,在2023“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开幕式上,刘国中副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14项合作举措。
  14项合作举措聚焦应急技能提升、救援实战、科普宣传、交流互鉴四大领域,涉及国家多、涵盖范围广,具有综合性、实战性、政策性、开放性、协同性强的特点。举措内容注重围绕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大局,充分结合应急管理部在中国—东盟、中国—东亚、中国—太平洋岛国、中国—拉共体、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机制下的重点工作与活动,注重落实应急管理部签署的多双边合作文件,注重打造“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主平台、深化完善合作机制运行,形成一批促发展、解民忧、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扩大“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影响力,持续提升我国在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主要内容
  (一)应急技能提升类
  1. 开展“一带一路”应急管理千人培训计划
  在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领域,连续两年每年为合作机制成员和区域合作伙伴等培训1000人。开展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互学互鉴和经验共享,提升参训国家应急管理能力,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援外培训课程体系。
  2.开展“一带一路”安全生产事故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提升项目
  为共建国家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和救援人员开展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我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标准化体系方法,提升共建国家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水平。推动落实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机制,为中国—中亚应急管理部长级会议贡献成果。
  3.开展“一带一路”矿山安全能力提升项目
  为共建国家,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相关国家、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成员国矿山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矿山企业代表开展培训,提升有关国家矿山安全监管能力和企业矿山安全管理水平,推广中国矿山安全管理方法、先进技术和装备。
  (二)救援实战类
  4. 定期举办“一带一路”应急救援演练
  立足提升共建国家联合应对重特大灾害能力,服务年度重点外事活动,区分不同灾害主题、面向不同地区,定期举办应急救援演练,全面检验和提高国内外应急救援队伍利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协调网络和资源实施救援行动效能。
  5. 建立周边国家森林草原火灾联防联控机制
  按照“签协定、建机制、打通道、闯新路“要求,压茬推进与周边国家森林草原火灾联防联控合作。建立与周边国家联防联控合作机制,深化火灾联防硬联通与软联通,有效防范外火入境。宣介我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成效、实践经验、先进装备和技术,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监测、预警和协调作战能力。
  6.实施周边国家洪涝灾害防治、地震救援“守望计划”
  深化我与周边国家在洪涝、地震等重特大灾害应急救援方面的务实合作,健全完善国内应急救援队伍参与周边国家救援行动的应急响应制度机制,提升快速反应、有序救援能力。当周边国家发生重特大灾害并向我国提出救援请求时,第一时间派出救援力量前往救援或提供必要技术支持。2024年重点聚焦制度机制建设等基础性工作,研究建立国内救援力量参与周边国家重特大灾害救援行动方案,完善部省协调联动制度机制。
  (三)科普宣传类
  7.开发“一带一路”儿童青少年防灾减灾读本
  编写“一带一路”儿童青少年防灾减灾读本并赠送有关国家,加强共建国家儿童青少年防灾减灾教育,助力提升儿童青少年的防灾避险意识、自救互救能力。
  8.启动“一带一路”地震科学考察联盟
  推动建立“一带一路”地震科学考察联盟,深化国际地震减灾合作,减轻相关地区地震灾害风险。共建国家发生重特大地震灾害后迅速启动科学考察工作,为受灾国恢复重建提供科学建议和技术支持。推广我国地震科学考察和防灾减灾经验,促进提升我国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9.定期举办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
  面向共建国家搭建政策引导、技术交流、实战导向、供需对接的应急管理装备技术合作平台,展示我国应急管理装备技术创新发展成果,推广先进适用装备应用,助力提升共建国家应急管理能力。提高参展企业规模质量,提升展示技术装备科技含量,打造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品牌,推动我国应急管理标准和应急技术装备走出去。每年举办一届。
  10.定期举办国际应急医学救援论坛和应急医学救援装备技术博览会
  聚焦灾害事故中伤病员和救援队伍的医学与心理救助,搭建应急医学领域技术交流、装备展示、需求对接合作平台,宣介我国发展成就,了解国外前沿动态,助力共建国家提高应急医学能力、深化相关产业发展,为跨境应急医学救援合作奠定技术基础。每两年举办一届。
  (四)多双边合作交流类
  11. 开展“一带一路”应急管理青年交流项目
  搭建应急管理国际青年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人才交流和信息共享。落实中国—东盟,中国—中亚等机制以及有关双边合作文件关于加强应急管理领域青年人才培养相关内容,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应急青年加强实践经验交流,为推进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支撑。
  12.开展“一带一路”消防救援人才交流项目
  加强共建国家和地区高水平消防救援人才培养,推动消防救援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实现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国际化办学高质量发展。加强共建国家消防救援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助力提升消防救援技术水平。宣介我国消防救援人才建设经验,促进传播中国消防文化、讲好中国消防故事。
  13.开展中国东盟友好城市应急管理手拉手活动
  落实《中国—东盟灾害管理合作计划(2021—2025)》,发挥广西区位优势,强化资源整合,以务实合作项目为抓手,提升中国及东盟国家城市综合灾害治理水平,充实中国—东盟灾害管理合作。
  14.建立中哈吉减轻灾害风险伙伴关系
  落实《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推动建立中国—中亚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加强应急管理部门协作,深化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及地震科学技术等领域交流合作。积极回应中亚五国紧急救灾领域合作需求,借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建的紧急情况和减灾中心平台,与中亚五国开展务实合作,助力提升多灾种监测预警能力和灾害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