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制活动>协调人会议>会议发言

联合国发展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

发布日期: 2023-02-15来源: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和救援司 【字体: 打印 关闭本页

  尊敬的王祥喜部长、徐加爱副部长,联合国同事和各位嘉宾:

  感谢应急管理部邀请我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首次协调人会议上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联合国驻华机构,向土耳其和叙利亚的地震灾民表示同情与慰问。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所说,“联合国全力支持救援行动。我们的团队已到现场开展需求评估,并提供救灾援助。

  感谢中国政府、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中方共派出10余支救援队伍到土耳其和叙利亚两国参与人道主义紧急救援,贡献巨大。

  地震灾害造成大量的人员和经济财产损失,2021年损失达2520亿美元,2022年增长至3130亿美元,严重阻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据联合国减灾办数据显示,在2030年,如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每年的灾害数量会增加到560起,1.007亿人口将陷入贫困之中。

  包括肯尼亚在内的非洲之角国家,连续经历了多个降水不足的雨季。干旱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命安全和收入来源,尤其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旱灾对畜牧业造成了巨大损害,这是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联合国、肯尼亚政府和人道主义合作伙伴联合行动,支持肯政府开展救灾行动,呼吁在2023年为430万受干旱影响的灾民提供援助,希望筹款4.726亿美元。

  我对肯尼亚很有信心,他是非洲之角稳定和希望的灯塔。在2021年1月来到中国之前,我曾在肯尼亚工作六年,就是在那里,我看到了“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机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为建立更加公平、繁荣的世界做出巨大贡献,并有效减缓气候变化。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投资建设港口、铁路、公路、桥梁、机场、大坝隧道基础设施,增强国际合作,在包括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的全领域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

  我们将持续为“一带一路”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倡导与国际标准对接。例如,加强“一带一路”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关联紧抓国际环境和社会标准两个要素,确保“一带一路”沿线各地人民从这倡议受益。

  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应对系统性风险。一是做好投资工作,建设韧性社区,抵抗自然灾害;二是关注弱势群体,确保不落下沿线国家的每一个人。 

  《2015—2030年仙台减灾框架》是2015年发展议程出台后的第一个主要协议。它强调开展具体行动,保护成员国发展成果免受灾害风险侵袭。联合国减灾办监督仙台框架的执行,支持成员国工作,关注各国在防灾减灾领域取得的成果经验,并与所有成员分享。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仍需强调政治意愿、公共政策和伙伴关系,落实我们商定的国际协议和机制。

  基于政治意愿,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会议上,各方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保护脆弱国家设立新的“损失和损害”基金。然而,会员国仍需继续努力,尽快采取措施,尽快使“损失和损害”基金的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一带一路”国家应在投资项目中考虑加入防灾减灾措施,特别是针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至少70%的基础设施损坏归因于气候灾害,据预期,这些气候灾害还会持续增加。各国如想减小气候灾害损失,保护社会和经济发展,在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现有和预期风险。

  公共政策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的最佳防灾措施是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保护弱势群体,建设韧性社会。因此,我们要注重建设以人为本的多灾害早期预警系统,并提升其可用性。这可以帮助各国制定国家和地方级防灾战略,在灾害中及早采取行动,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财产损失。

  伙伴关系方面。我们需要国际合作伙伴投资防灾减灾项目,是高效开展应急管理及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一环。

  综上,“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拥有巨大潜力。他可以成为一个平台,促进广大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合作,这些利益相关方包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私营部门、学术机构和基金会。

  我们期待与中方一道,通过南南合作机制,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使所有人从“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中收益,并特别关注易受灾害影响群体。

  祝今天的会议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