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机制活动

跨越国界 跨越山海 织就安全防护网 ——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侧记

发布日期: 2025-11-09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字体: 打印 关闭本页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相知者,不以万里为遥。
  秋光灿烂,海天澄澈,一场高规格、宽领域、深合作的国际盛会,奏响“美美与共”的动人乐章。
  11月6日至7日,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在海南三亚隆重举行,各国声音汇聚于此,全球目光聚集于此。
  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从与中国山水相连的近邻,到距离遥远的太平洋岛国,来自36个国家、11个国际组织的199名中外代表共襄盛举,携手深化“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以下简称合作机制)建设,共同绘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美画卷。
共同的时刻
  发展,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不断前行。“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实现共同发展,让民众过上好日子,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也是成立合作机制的愿景。
  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引领下,这一美好愿景正逐步从构想迈进现实。各国以合作机制为平台,开展24类66个合作项目,成果惠及五大洲80多个国家。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今年,部长会议规模持续扩大,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丰富,成果更加丰硕。围绕“命运与共、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主题,会场内外,讨论热烈,“命运与共”成为高频词,“深化合作”成为一致愿望。
  “中方愿同各方一道,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织密织牢跨越国界、跨越山海、互联互通的安全防护网,共同守护人类美好家园”……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致辞简短有力,饱含期许。
  台下,如潮的掌声中,认同在升华,共识在凝聚,力量在壮大。
  这次会议吸引了28名外方部级代表出席,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几十名代表发言或致辞。从深度建设合作机制到加强区域多边协作,从当前灾害风险形势分析到备灾应灾经验交流……太多谈不完的话题,太多想沟通的思想,不远万里而来,深化合作是共同心愿。
  思想的碰撞,催生行动的果实。
  修订合作机制章程,批准新成员和合作伙伴加入,宣布在合作机制下设立“一带一路”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心、“一带一路”矿山标准国际化工作组两个支撑机构,审议通过《2025“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长会议联合声明》……务实行动下,合作机制的“朋友圈”更广了、服务各国的支撑力更强了。
  新伙伴中,不仅有期盼能搭上命运与共巨轮的相关国家,更有能助力、赋能合作机制建设的联合国减灾办、亚洲备灾中心。“一方面,各类国际组织能结合实践需要,不断推介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搭建更广阔平台,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促进合作机制持续增效。”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和救援司司长来红州表示。
  分区域广泛征求意见,倾听各方诉求和希冀,部长会议最新通过的联合声明凝聚了最广泛认同,搭建起未来合作框架,以共享监测预警技术、推广应急装备等“硬联通”,合作拟定响应标准和流程等“软联通”,为推动与成员国人民的“心联通”铺下宽广大道。
  “正是有了中国的努力,才将各方聚集在一起,将大家共同的努力汇集在一个平台上,从而集众智、汇众力,建造一个更为安全、更有韧性的未来。”新加坡外交部兼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感触深刻。
  对于新设立的支撑机构,智利国家防灾减灾局比奥比奥大区主任亚历杭德罗·桑多瓦尔充满期待。作为全球铜矿第一出口国,智利矿产资源丰富,金属非金属矿山居多。几个月前,智利发生过一起矿山事故,目前正在谋划修订相关采矿规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够学习到全球主要矿业大国中国的宝贵经验,对我们而言,意味着安全标准能够快速完善,从而在最短时间内提升采矿能力、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亚历杭德罗·桑多瓦尔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人心齐,泰山移”“智者图患于将来”……会议期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防患未然的中国智慧不时闪现光芒,“中国有句名言”“睿智的中国古语称”成为许多外方代表发言中的“标配”,也深深启迪各方紧密协同、坚持预防为先。
  “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建立防护机制,将灾害融资和能力建设作为各国政府优先事项,通过国际合作释放更大效能。”冈比亚内政部部长阿卜杜利·萨尼扬说。
  蒙古国紧急情况总局局长阿荣布音表示,防范灾害远比抗击灾害更划算,这需要各方有共同的认识和远见,“这次部长会议正是凝聚共识、促进各国加快形成风险防范合力的重要机遇”。
共同的事业
  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始终在行动。
  在灾害管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三个主题分会上,中国各领域的发展轨迹成为焦点:
  系统推进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引领公共资源向防灾减灾领域倾斜,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稳步向前;
  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立企业安全“人民防线”,实施科技赋能,开展科普宣传,探索实践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安全治理之路;
  聚焦实战开展技术攻关——多次参与国际救援,共同应对灾害风险,展现大国担当;
  …………
  每一项举措、每一份承诺、每一次行动,都展现着“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的不懈追求,都凝聚着“共同守护人类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
  “2015年以来,全球受灾人数增加了70%,因灾经济损失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国是为数不多的采取重大举措降低灾害损失的国家之一,我们鼓励其他国家借鉴中国的先进经验。”联合国减灾事务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秘书长减轻灾害风险特别代表卡迈勒·基肖尔表示。
  “合作机制因安全之需而生,因安全之基而兴,世界迫切需要这样一个国际合作平台,凝聚团结力量,增强抗灾韧性,为管理技术赋能,守护民众生命安全。”汤加首相府秘书长兼内阁秘书长帕乌拉·玛乌表示。
  部长会议期间,一场“水下、水面、空中”三位一体的水上救援演练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中国救援力量在水下密闭空间营救、舟艇灭火等16个科目方面的实战能力。
  “演练令人震撼,不仅展示了中国先进的救援技术装备,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在组织救援中人员协调配合、指挥调度等各方面的优越实力。”尼加拉瓜国家预防、减轻、应对灾害委员会联合主任肖奇尔特·科尔特斯表示。
  拥有37年应急救援相关经验的乌拉圭国家应急系统主任莱安德罗·帕洛梅克·坎波斯观摩应急演练后,感触颇深:“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救援技术这么全面的水上救援演练。我相信,开放包容的中国将会把先进的救援技术分享给其他国家,让世界更多地区人民受益。”
  用心,推动倡议协同增效——近年来,中国面向不同地区,建立众多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
  “柬埔寨有幸担任了第五届中国—东盟灾害管理部长级会议主席国,大家在《中国—东盟灾害管理工作计划(2021―2025年)》推动下,进一步构建坚固、紧密的防灾备灾救灾网络,为多国人民带来切实利益。”柬埔寨国家灾害管理委员会秘书长金维拉说。
  “加入合作机制以来,我们牵头举办非洲地区专项培训课程,为非洲各国应急管理官员提供管理经验。这种赋能十分必要,我们也将持续支持中国倡议,推进合作机制发挥更大效用。”埃及地方发展部国际合作事务部长助理胡萨姆·卡维什表示。
  用情,实施跨国救援救助——近年来,中国面向危难之地,全力扶危助困。
  “缅甸发生地震,来自25国的2880余名救援人员紧急驰援,在黄金期成功援救653人。中国凭借专业技术和力量,在最艰险、最困难地区展开救援,让命运与共有了真切表达。”缅甸社会福利与救济安置部联合部长梭温说。
  “在莫桑比克遭受热带气旋重创时,中国救援力量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中国还在日常与我们保持紧密联系,帮助我们培训救援人员、提高救援能力。”莫桑比克国家灾害管理局副局长加布里埃尔·贝莱姆·蒙泰罗说,“这让我们看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共同的未来
  “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山地之国,更有被誉为‘中亚水塔’的冰山。但是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日益严峻,冰川加速消融,我们该怎么办?世界该怎么办?人类该怎么办?”
  “我们正在经历经济转型和生产技术变革,这一时期的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协调不足等因素导致的技能错配,很有可能给安全生产带来巨大挑战。”
  关切在哪、忧思为何?部长会议上,各国代表把困惑摊开了讲,把问题剖开了看,共商良策、共谋出路。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各国凝聚的共识,表达着对合作的期许。
  “中方愿秉持开放包容理念,与各方携手深化合作,推动合作机制在助力各国完善灾害治理体系、提升灾害治理能力、守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释放更大效能”——中国郑重的承诺,彰显着直面问题的决心。
  部长会议上,“同舟共济、守望相助、齐心协力应对自然灾害这一全球性挑战”成为各国代表展望未来的共同愿景。
  “安全与发展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若不具备灾害韧性,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若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机制。”吉尔吉斯斯坦紧急情况部部长博别克·阿日克耶夫倡议从三方面深化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实现从灾后响应向灾前预防转型、从单项灾害处置向全风险综合治理转型、从减轻损害向风险根源控制转型。
  全球灾害治理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立足现实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白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部长瓦季姆·西尼亚夫斯基期待,中国在前瞻性技术方案与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成果能够惠及世界,希望中国能就相关经验与技术理念开展广泛交流,携手全球,共同应对各项挑战。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李昌徽希望借助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化,推动在更多国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既消除隐患又提高效率、增加效益,实现发展和安全相统一。
  同进于大道,共臻于日新。
  “我们愿——发生类似灾害事故时相互协同响应救援,积极施以援手”;
  “我们将——深化协同配合,着力构建反应灵敏、高效联动的国际救援响应机制”;
  “我们会——加强各国先进救援装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救援效率”;
  …………
  我们相信,各国携手努力,一个个希冀必将照进现实,一张跨越国界、跨越山海、互联互通的安全防护网必将织密织牢,不断向世界延伸,向未来扩展,共同守护人类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