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日,由商务部主办、应急管理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灾害应对和风险治理研修班在北京正式开班。中心主任张晓宁出席了开班式,来自阿根廷、智利、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秘鲁、乌拉圭等9个国家的35名学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张主任在致辞中指出,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包括加强减灾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随后,2023年11月,“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正式成立,中方提出了技能提升、救援实战、科普宣传、交流互鉴四大类共14项合作举措。中心作为应急管理部系统援外培训的牵头实施单位,此次研修班正是这些合作举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帮助“一带一路”国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带来的挑战,为推动全球灾害应对和风险治理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开班仪式上,各国学员代表踊跃发言,分享了各自国家在灾害应对和风险治理方面的经验,表达了对此次研修班的高度重视和期待。阿根廷国家安全部联邦应急管理局物流监管与规划处主任乌尤亚·伊格纳西奥先生表示,该局于数月前正式成立,标志着阿根廷在灾害管理领域的重大进步。他强调,联邦应急管理局通过预防、响应和重建三个阶段的系统性措施,协调联邦部队、武装力量、卫生部等多方资源,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智利全国灾害预防与应急局地区管理部主任贝纳雷斯·伊斯皮诺萨·卡洛斯·吉耶莫先生表示,智利采用系统化方式应对紧急情况、灾害和灾难事件,通过统筹调配人力物力资源,实施分级响应机制、互助协作模式和社区参与策略,确保达成既定救灾目标。他强调,国际经验对保护生命和生态至关重要,期待与中国深化技术交流。哥斯达黎加埃斯帕尔萨市政府议会议长维拉罗波·查孔·费尔南多·安东尼奥先生表示,哥斯达黎加以坚持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闻名,面对气候变化加剧的灾害频发状况,该国致力于构建社区韧性和生态保护机制。他希望通过借鉴中国的全局视野和大规模动员能力,提升拉美各国灾害应对水平,实现文明互鉴和技术交流的双赢局面。古巴哈瓦那省民防局局长赫尔南德斯·索托·尤尼尔先生指出,古巴常年面临严重干旱、洪涝、飓风等极端天气的威胁。通过政府部门的多方协作,古巴正努力构建具有高度风险意识和抗灾韧性的包容型社会,以降低脆弱性和提升灾害应对能力。洪都拉斯应急管理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奥古斯塔·土耳西奥·舍拉·苏亚帕女士指出,该国在全球脆弱性排名第五,近年来接连遭受气象灾害袭击,造成40%基础设施和农作物损毁,急需借鉴中国经验优化灾前预防和灾后重建体系。尼加拉瓜防灾减灾委员会司长莫拉·塞尔达·诺尔曼·埃尔内斯先生表示,该国从2007年起推行以人民为主体的治理模式,建立了国家机构、地方政府与社区的战略联盟。通过完善法规框架和社区组织建设,尼加拉瓜实现了从灾后清点到预防优先的转变。目前,本国正携手推进集成化、数字化、移动化的应急信息管理与响应系统建设,该系统将覆盖所有应急相关部门及全国各省市。秘鲁总理府专家萨莉亚·托雷丝·萨布丽娜·卡狄乌斯卡女士肯定了中国在灾害预防和响应方面的经验,此次研修为各国提供了传递情感、分享优秀实践、深化相互理解的绝佳平台,秘鲁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全球灾害风险管理的韧性和互助性。乌拉圭国家应急署副主任阿瓦雷斯·曼西·内斯托·法比安先生强调,乌拉圭通过“风险文化”宣传活动,破除了“这里不会出事”的侥幸心理,推出了播客、家庭指南等创新工具,通过地方委员会网络实现分层响应,本国应急管理系统每年组织“防灾减灾周”,提升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多米尼加国家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地震评估办公室北部区域主任努涅斯·卡斯特罗·加尔维·拉蒙先生指出,该国地处加勒比飓风带和地震带交界处,每年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威胁,政府高度重视在国际灾害管理方面的合作与共赢,希望通过此次培训交流,强化本国应急人员专业素养、促进国际经验交流、加强灾害管理机构建设,为本国防灾减灾事业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