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果分享>专家视点

如何提升城市抗洪韧性?新研究发现,降低社会脆弱性是关键

发布日期: 2025-11-05来源:UNDRR 【字体: 打印 关闭本页

  气候变化使暴雨天气愈加频繁为应对这一趋势,巴塞罗那的一项研究绘制了洪灾高风险区域图并指出降低社会脆弱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到2050年,预计全球近70%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面临与暴雨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风险,例如地表洪涝和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等。

  提升城市应对此类灾害事件的韧性至关重要。这也是欧盟多项核心战略政策的重点内容。例如,《欧盟适应战略》提出,到2050年让整个欧洲实现气候韧性目标;而新推出的《欧洲水资源韧性战略》则致力于修复和保护水循环体系,从而提升抗洪韧性。推进高效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同样是欧盟立法与资金支持的优先事项。《防洪风险管理指令》要求成员国识别高风险区域,并制定协调一致的减灾方案;同时,欧盟凝聚政策旨在通过资金支持,缩小社会经济差距,推动气候适应领域的投资。 

  要提升政策的实际效果,就必须更好地了解欧洲城市所面临的具体风险与脆弱性。一项新研究选择西班牙巴塞罗那这座面临较大洪涝风险的海滨城市作为案例。该研究并未将气候风险单独视为一种自然现象,而是把它置于“社会—生态—技术系统”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分析。这一研究方法综合考察了多种相互关联的因素,包括洪涝期间居民不慎使用被污染水源的消耗量、水生生态系统受到的损害,以及街道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

  研究人员分析了巴塞罗那在污水溢流和地表洪涝方面的潜在受灾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威胁,并据此建立了城市风险指数。对于每种灾害事件,他们分别使用水文模型与水力模型来评估溢流与洪涝的危害程度,而对于污水系统,则通过历史观测数据进行评估 

  为了评估城市居民接触被污染水源的风险,研究人员考察了人口密度、以及人们与公共海滩排污点之间的距离。他们通过收入水平、政府福利需求、语言能力、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比例等指标来评估社会脆弱性。在生态脆弱性方面,研究人员也考虑了生态连通性、生物多样性与绿地覆盖率;在技术脆弱性方面,则包括城市地表类型和污水系统的排水能力。研究还对脆弱性、危害和暴露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据此绘制了高风险社区和重点区域地图。 

  研究人员发现,决定巴塞罗那整体水灾风险的因素主要是社会脆弱性,而弱势群体受到的冲击格外严重,特别是老年人、儿童以及那些生活贫困、身体条件较差或来自少数族裔的人。其他加剧受灾风险的因素包括植被稀少,以及老化的排水系统。这些老化的系统已成为下水道网络中的一类“技术锁定”问题,这类问题指的是那些以前被视为先进的做法(如在降雨时储存径流)如今已不再适用,城市亟需引入更智能的技术手段。 

  研究结果强调:如果只着眼于眼前的防灾措施,而忽视那些可能影响应对措施成效的根本问题,就很难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应对更极端的灾害事件。研究人员总结,这些结果验证了一个概念:通过社会—生态—技术系统的方法来指导政策制定,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气候韧性。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只考虑技术上的问题。他们建议,可以采用综合性的洪水风险管理方式 —— 既要减少危害,也要降低脆弱性,比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策略地建设绿地。 

  这个方法适用于那些面临类似问题的城市。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以降低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风险。 

  这些建议包括:在气候适应计划也要促进社会公平,制定面向弱势群体的专项政策;推动城市排水系统现代化,采用分散式雨水收集系统智能技术;使获取排水系统相关数据更加便利;加大对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和城市湿地,以减少雨水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