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于我们

机制概况 机制章程

  一、背景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已经成为 21 世纪最主要的灾害来源。洪水、风暴、干旱、山火、极端气温以及地震和海啸等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均显著上升。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与灾害叠加共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携手应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断上升。

  一方面,各方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重大安全风险,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减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在安全生产领域,应建立健全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加强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建设,致力于实现体面、安全和健康的工作条件。

  另一方面,灾害事故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新冠疫情暴发和蔓延进一步深化了各方携手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国际共识。各方有责任加强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保护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带一路”伙伴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灾害事故风险高,应对能力有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 2019 年 4 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与会各方一致同意要在抗灾减灾和灾害管理领域促进合作。

  二、愿景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交流互鉴、深化务实合作,助力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更有效地减轻国际社会面临的灾害风险,齐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目标

  1.打造政策对话和沟通平台:以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2015-2030 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等倡议为引领,通过举办“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以下简称部长论坛)等活动,推动各方开展理念与政策交流,为“一带一路”安全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2.打造知识和信息分享平台:分享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领域知识、信息与最佳实践;交流灾害韧性能力建设经验;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公共安全意识。

  3.打造技术交流和创新平台: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安全生产和应急技术与装备交流,开展务实合作项目,搭建联合研发和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合作领域

  “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聚焦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三个领域,促进各方在战略和政策、灾害预防和减轻、备灾、应急响应、灾后重建等加强务实合作。

  (一)战略和政策

  1.支持联合国在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和应急响应领域国际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确保通过全球多边机制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合作,包括南南合作。

  2.重申对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仙台减灾框架等全球框架的承诺,重视灾害风险预防,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推动在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和应急响应领域就国家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开展对话和交流,探讨制定区域战略的可能性。

  (二)灾害预防和减轻

  1.通过分享、应用基础数据库的灾害风险评估信息和成果,联合开展灾害和多种致灾因子风险评估和研究,提升地区重大灾害风险识别能力。

  2.加强防灾措施,广泛使用有效的预警系统,强化灾害风险监测和预警以促进早期响应,包括关注难以触及和偏远地区的人群。

  (三)备灾

  1.提升公共和私人投资的风险敏感性,加强灾害韧性建设,提高新建基础设施灾害韧性和可使用性;提出创新方案,在资金承受范围内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高农村灾害应对能力。

  2.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机构间的人员互访,提升人员对当地风险应对的技术能力并分享先进经验。

  3.开展关键技术的联合研发,推动新技术装备的应用,提升科技能力。

  (四)应急响应

  1.承诺在必要时且某一方提出或接受援助的情况下,分享灾情和救灾信息,派遣救援队并提供救灾物资。

  2.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意识,提高应急救援及避险能力,联合开展应急预案研究,开展救援队伍培训和竞赛活动,交流救援经验,开展伙伴间合作并相互提供支持。

  3.提升跨境应急救援能力,建立联络和协调机制。

  4.开展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应急信息平台、物流体系和应急预案的交流与合作。

  (五)灾后重建

  1.加强交流,确保关键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持续性,促进响应、恢复和发展有效衔接,提升城市和农村生活水平。共同携手,通过灾后恢复和重建,在受灾区域恢复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和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

  2.承诺强化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制,包括通过系统性收集、记录灾害损失,开展、分享风险评估和分析,为区域、国家和地方战略提供信息,推动实现全球和国家目标和指标。

  五、2023 年重要活动

  2023“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部长论坛将于今年下半年在北京举办,并配套举行系列活动。主题为“应急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其中,主论坛将于11月16日举行,包括开、闭幕式与合作机制理事会首次会议,线上邀请“一带一路”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部门和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和区域组织主要负责人出席,线下邀请“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节、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代表出席。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领域分论坛,区域合作部长级会议,中国国际应急管理展览会、“一带一路”应急救援联合演练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应急医学论坛等活动将适时举办。

展开
收起

成员单位

成员
中国应急管理部
阿富汗灾害管理部
阿富汗劳工与社会事务部
阿根廷国际合作和人道主义援助署
阿塞拜疆紧急情况部
白俄罗斯紧急情况部
白俄罗斯劳动部
柬埔寨国家灾害管理委员会
智利内政部
哥斯达黎加国家应急委员会
古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多米尼克国家安全和法律事务部
埃塞俄比亚灾害风险管理委员会
埃塞俄比亚劳工与技能部
伊朗国家灾害管理署
吉尔吉斯斯坦紧急情况部
老挝劳动和社会福利部
蒙古紧急情况总局
莫桑比克国家灾害管理局
缅甸社会福利与救济安置部
缅甸劳工部
尼加拉瓜国家预防、减轻、应对灾害系统
巴基斯坦国家灾害管理局
塞尔维亚内务部
所罗门群岛环境、气候变化、灾害管理与气象部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家安全部
乌拉圭国家应急系统
合作伙伴
埃及地方发展部
马尔代夫国家灾害管理局
乌兹别克斯坦紧急情况部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联系我们

单位名称:应急管理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32号

联系电话:010-64464680

邮箱:today_new@163.com